避秦学之二 后豆瓣时代的独立平台构筑

       写完标题之后一直没想好该怎么继续下笔,孤零零一句话躺在桌面上好些天。

       虽然并不算沉迷SNS,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当代年轻人,风靡过的网站也倒尝试过七七八八。

       除了Instagram这类用来维持表面社会性的账号,或是Line/Wechat/Whatsapp等等和亲朋联系的通讯工具,总想要一爿精神自留地。而这只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因为各种原因已迭代过好几轮。

       用过曾经流行的签到网站做随记,内容早就随网站的消失而烟消云散。要不是因为有同步到其他网站,大概是一辈子想不起自己写过那些无病呻吟的句子的。后来用Path写日记,app囊括了从心情到书影音再到签到功能,基本需求都能满足。有一搭没一搭写了几多年,却也不得不无奈迎来服务中止的一天,心不甘情不愿地导出所有数据做告别。大概是Path使用惯性的影响,开始用原本多是记录书影音的豆瓣开始写一些絮语梦呓。虽然广播的内容被损友在公共场合念出来是蛮羞耻,但当日记倒也用得顺手。

       现在呢,现在看来,简中网络环境里难寻净土。

       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慢慢搭建了一个初步符合自己需求的平台构架。

       对于思绪经常开小差到天外的人来说,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随手记需求是极重要的。今年借着WFH的机会启用了新的三年日记,平常直接打开在办公桌上,工作学习恋爱想到什么都能随意写一些下来。日记本叫「幾歳月」,完全是被它名字吸引买下。不知道写完三年后去回顾,会看到怎样的岁月流逝。虽迷恋纸笔的书写感,却也明白数码时代需要的还是电子平台。Microblog的代表Weibo,除了偶尔登录查看朋友动态,早已不再更新。年初经朋友介绍知道了独立微博平台micro.blog,一个不用担心被规训被删帖被炸号,属于自己的个人微博。每月5刀可以开通除了发布音频视频之外的所有功能,最喜欢的是cross-posting,自己平日使用所有站点上的动态都可以通过rss或者json feed反映到micro.blog的timeline上。想check自己一天的动态,只要看micro.blog的timeline就好。

       在避秦学之一里也提过,越是在简体中文被规制被压抑的时刻,越是需要我们去用它进行表达。最近准备开始读友邻推荐的Yiyun Li著作《Dear Friend,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》,讲述了选择母语之外的语言去写作的原因。不仅在西方语境里有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用中文之外的语言去表达,日本也有用日语写作获奖的华人作家。尽管如此,自己还是倾向于多使用中文,简体中文去记录一些长内容。提到母语也是说来话长,有空另起一篇写一写对于母语的天真坚持。也许未来终有一天我们的母语会变成通体敏感字词,无法普普通通讲出的普通话。到那时自己可能不得不放弃长篇幅的简中表达,但至少目前还想做一些螳臂当车式的抵抗。

       关于长内容的记录,思来想去倒还是老派的Blog适合。在选择方案时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斟酌再三挑中了Google旗下的Blogger。高中和大家一起玩邻居的耳朵的时候接触过一些Wordpress,虽说年代久远,至今仍对Wordpress有些许偏见。也尝试了最近流行的通过Github发布静态网页的方案,跌跌撞撞摸索出了雏形却也不太满意,何况更没有隔三岔五折腾的精力。曾经在中文网络里流行过的博客大巴和不老歌都写过,托管平台消失之后一点文字没留下的亏也不是没吃过,加之Google更是有砍掉Google+的前科,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Blogger。Customer domain满足访问需求,加上简单的模板,能够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做一些记录便好。

       豆瓣上的友邻,原本就多是现实中熟识的老友,新认识的友邻也多是直接在各种群聊里交流。每天开开心心聊聊阅读观影感受,在豆瓣上有没有关注倒变成次要的。这么一想,只要哪天找到了合适的音乐记录管理方案,彻底从简体中文社交网络毕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吧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